傳統中藥外用制劑中的“藥輔合一”
發布時間:
2020-12-15
“藥輔合一”是中藥制劑使用輔料的重要原則,也是中藥制劑區別于化藥制劑的顯著特征,蘊含著獨特的哲學智慧和用藥理念,在中藥制劑中具有普遍性。
“藥輔合一”是中藥制劑使用輔料的重要原則,也是中藥制劑區別于化藥制劑的顯著特征,蘊含著獨特的哲學智慧和用藥理念,在中藥制劑中具有普遍性。
在中藥現代化進程中,應充分發揮“藥輔合一”的特色與優勢,不斷開發中藥特色輔料,不能簡單地應用中藥成分加入現代輔料來開發現代中藥制劑。
下文給大家帶來幾個外用古方,從中理解傳統中藥外用制劑中的“藥輔合一”思想。
棗 肉
【典籍】
《中藏經》 (東漢?華佗)
【制劑】
麝香圓,治一切氣漏瘡。射香(一分)、乳香(一分)、巴豆(十四粒去皮),右為末,入棗肉和成劑,圓作鋌子,看瘡遠近任藥,以乳香膏貼之,以效為度。
【注解】
棗肉在藥方中發揮賦形劑作用(輔),性味甘平具有減毒作用(藥)。
豬 脂
【典籍】
《肘后備急方》(晉?葛洪)
【制劑】
神黃膏,療諸惡瘡,頭瘡,百雜瘡方。黃連,黃柏,附子,雄黃,水銀,藜蘆各一兩,胡粉二兩,七物細篩,以臘月豬脂一斤,和藥調器中,急密塞口。蒸五斗米,下熟出,納水銀,又研,令調,密藏之。有諸瘡,先以鹽湯洗,乃敷上,無不瘥者。
【注解】
中藥傳統軟膏多用豬脂(即豬脂膏)等動物油脂作為賦形劑,《別錄》曰“豬脂膏主煎諸膏藥”(輔);
豬脂性味甘涼,“能悅皮膚,作手膏,不皸裂”(陶弘景),“利血脈,解風熱,潤肺”(《本草圖經》)(藥)。
白及、乳汁
【典籍】
《太平圣惠方》(北宋?王懷隱等)
【制劑】
白及0.3克、細辛0.3克、防風0.3克(去蘆頭)、柏子仁0.3克。上藥搗細羅為散。以乳汁調涂兒顱骨上,一日二次。
【注解】
白及具有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的功效(藥),其中含有白及多糖因此遇水具有黏性,能夠制成糊狀,有助于粘敷于患處(輔)。
乳汁性味甘平,能夠補血潤燥,現代研究發現有抑菌、消炎作用(藥),同時充當潤濕劑,使白及產生黏性(輔)。
生甘草汁
【典籍】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(元?朱丹溪)
【制劑】
外腎腫硬及陰瘡,地龍末津調涂。脫囊即腫大,用木通、甘草、黃連、當歸、黃芩,煎服。又方,紫蘇葉末水調敷之,荷葉裹之,陰囊腫痛,生甘草汁調地龍糞,輕輕敷之。
【注解】
以甘草汁做黏合劑(輔)將不同的中藥粘敷在患處,同時起緩急止痛、解毒的功效(藥)。
醋
【典籍】
《串雅內外編》(清?趙學敏)
【制劑】
咽舌生瘡。吳茱萸末醋調,貼兩足心,過夜即愈,蓋引熱下行也。
【注解】
醋又名苦酒,性溫味酸苦,《別錄》記載其能夠“消癰腫,散水氣,殺邪毒”(藥),醋在此處不僅能夠有助于吳茱萸粉末的粘敷,而且還有助于吳茱萸生物堿有效成分的溶出(輔)。
上一頁
下一頁
相關信息
版權所有 ? 北京信義惠達機電設備有限公司